【教省防護政策系列文章】接待小孩,如接待主耶穌一樣(下)

(教省防護政策委員會主席 雷張慎佳)

衛生署家庭服務中心在2005年一項研究發現,有為數不少的4歲以下幼童出現情緒及行為的問題,甚至有潛在的精神病症。延遲對他們施以針對性的關注,日後問題不堪設想。這些孩子的現況如何?是否有人跟進?是否有人接待,像接待上主一樣?

按2017年8月一項調查,香港有53%初中學生受抑鬱的情緒困擾,超過12,000名中學生患有嚴重抑鬱症,逾3,000人曾出現自殺念頭,在2016年的71個自殺個案中,就有廿多名是初中生。世界約有三億人受抑鬱困擾,而抑鬱症在2020年就成為僅次於冠心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,為世界帶來極大的負擔。

有一個小學生寫信去一個心靈天使信箱,表示很不快樂,覺得自己有病,想死,曾多次要求媽媽帶她看心理醫生,但媽媽卻叫她閉嘴,不要那麼煩。

一個女孩的祖母逝世,而祖母是她唯一的支援,沒有人安慰她、聆聽她的痛苦,也沒有人與她談生論死。

在人口老化的今天,傳媒廣泛報道各類問題的時候,我們又為兒童提供甚麼支援?除了重視學術科目,我們的生命教育、情緒教育、性教育和人權教育其實也相當重要。

有報道指,兒童要登記看精神科至少要等一年半。有研調顯示,7歲之前是治療疾病的黃金時期,若延誤就會令兒童錯失發展潛能的機會。

香港在2016年約有一百萬名貧困的市民,其中有180,000名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。在富裕的香港,他們的住食住行跟一般人相距甚遠。有些孩子甚至每天都要穿同一件校服,同學笑他有「味」,他於是自己洗,到第二天穿上身時還乾透。

當這些兒童的視力、聽覺、學習遇到障礙,無錢、無時間、無人為他們診斷治療;當別的孩子有機會外遊,去看櫻花、欣賞北極光、滑雪和潛水,暢談見聞的時候,他們就只有在旁聆聽,和等待那些免費派送的海洋公園入場券!生活無味,又怎會有學習動力?成績落後,又怎會有自信心?他們孤寂的時候、又有誰接待他們,像接待上主一樣 ?!

有個小學生分享了她每天陪父親四處拾紙皮去賣錢的經歷。她熱愛音樂,喜歡彈古箏,而且有相當造詣。若果沒有關懷她的機構,找到願意捐助的人幫她圓夢,她的夢想就永遠無法實現。

踐踏兒童權利的情況四處可見,並非任何一個國家、社會獨有。兒童的生存、保護和發展,在社會事件和疫情下,受到很大的威脅。但各地處理的方法和態度都有不同,要改變惡劣的現況,就需要從上而來的智慧,還有社會領袖與市民的謙卑和鍥而不捨的努力,以及付出最大的決心。

保護兒童的責任,父母和家庭固然責無旁貸,但兒童面對的傷害的複雜性,已超越一個家庭、幾個倡議者、一個機構,甚至是一個政府部門的能力範圍,需要整個社會共同的承擔。

我們必須以最大的力度維護我們社會的未來。正因為這樣,社會更需要一個有法律授權的平台,有認受性、可以持續發展,不會朝令夕改的機制,協助並且監察政府守護兒童、與社會各界共同為兒童發聲。

如上篇提及,兒童就像海豚一樣,是國寶、是天國的寶貝。他們需要的,是悉心的關懷和引導,滋潤的環境;安全指數、推動求知的指數、啟發創意的指數、群體支援的指數,愛心與關懷及快樂指數,都需要有所提升,使他們有機會充分發揮上帝賜予的潛力。

孩子需要安全、友善、珍視他們的環境和負責任的照顧者;他們需要我們的愛心、時間和心思;他們需要從遊戲和玩耍中歡笑,喜樂,從歡樂中得着健康發展,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,喜歡這個世界,對世界充滿希望。

箴言十七章說過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。」當我們量度兒童學術成就進度的時候,是否也應當關心他們的安全指數、快樂指數、他們是否保有好奇心,是否有喜樂的心、以及還有沒有童心?!

目前的社會,一切仍是以成人的權利為出發點。主耶穌教導我們,要以兒童的角度出發,從兒童的清心、從他們的眼睛看世界。

我們每天都會做一些決定,有些決定很簡單,但有些卻影響深遠!看看香港和世界所做的決定,是如何影響兒童? 作為信徒,我們深相信維護兒童的最大利益,即是維護賜生命者。

主耶穌叫我們謙卑:「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像小孩子一樣,絕不能進天國。」(馬太福音十八:3)又說「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,就是接納我。」(馬太福音十八:5)當有需要的兒童,或者有維護他們利益的機會在我們身旁走過的時候,求上主光照我們,使我們懂得擁抱他們、緊握他們的手,不會錯失接待上主的機會!

<上文轉載自《教聲》第2383期,如欲閱讀本期《教聲》完整內容,請按此處。>